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
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
图片
图片
文章正文
低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2020-03-17 17:04:20    文字:【】【】【

 l 尹晓静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为了不影响工作心情,我们俩商业互吹了一会儿,结果越吹越发现:虽然我们没什么高效能的习惯,但是有不少低效能的习惯呀!

完了,这下商业互吹也搞不起来了。

痛定思痛后,我跟基友说,我要写一篇文章,总结7个低效能人士的习惯,顺便无耻的蹭一蹭史蒂芬老先生这本书的书名。

基友说:你们平常不是只写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干货文吗?

我回答:悲惨的事实要学会分享,我要和读者一起抱团取暖。

于是,亲爱的读者们,来吧,看了之后你就会发现;虽然成为高效能人士遥不可及,但低效能习惯的坑我们很容易就能躲开。

01

只知拼命加班

自从马爸爸宣布996是福报后,加班好像就是一种政治正确了呢。再这么宣扬下去,说不定会改变我们的打招呼习惯——

以前我们见到小伙伴会说:吃了吗?

之后会说:加班了吗?


加班,正从一个工作方式转变成一个生活方式。不加班就好像上厕所不洗手一样,会被周围人鄙视。

还记得之前大半夜路过互联网大厂时的震撼感:那灯火通明闪瞎眼,唯有赌城拉斯维加斯可以媲美。赌徒熬夜博运气,我们搬砖狗搏命啊:程序员的头发就是这么熬掉的,产品经理的脾气就是这么熬爆的,设计师的手就是这么熬废的……

我之前也很爱加班,偶尔还发个朋友圈表示自己「大半夜也很努力哦」(@老板),直到我看到《重来》中的这段扎人心的描写:

沉迷工作是企业文化中广受赞颂的一种“优良做派”。我们知道工作狂热衷于通宵达旦、加班加点,甚至在办公室打地铺。这些人以累死在项目中为荣,对他们来说,再大的工作量也不在话下。

工作狂往往不得要领。他们花费大把时间去解决问题,他们以为能靠蛮力来弥补思维上的惰性,其结果就是折腾出一堆粗略无用的解决方案

总结一下,就是说「长期拼命加班」是用勤奋来掩盖效率低下的表现。我结合自己加了班但没加薪的经历,发现事实确实如所说:一直拼命加班,哪里还有时间思考和实践。不仅毁了身体,真正重要的东西——思维和认知方式也无法升级和迭代。

我之前特别喜欢被人评价「任劳任怨」,觉得是夸我,现在想想,任劳任怨的工作和牛耕地有啥区别呢?我是一个脑力工,最大的优势不是比拼蛮力,而是转动脑筋提高生产力啊。与其做一只不知疲倦的牛,干嘛不变成一辆拉风高效的拖拉机呢?


我把自己想变成拖拉机的想法告诉了基友,结果她说:我也不想天天做累死累活的牛啊,这都是领导逼的。

我问她:你觉得一直拼命加班的最大价值到底是啥?加班能让你觉得兴奋和充实吗?如果不能,那你一直拼命加班的最大价值就是让领导放心。

如果你的领导要通过计算工时来衡量你的价值,那你自己掂量掂量你在TA心中是啥水平。退一步说,如果一个领导要通过计算工时来管理团队,那你在这样的团队待下去又图个啥呢?

当你的核心竞争力是加班,你难道不会害怕吗?

只要工作不是劳动密集型,这种用加班来掩盖懒得思考的习惯,就要趁早改。而且,靠积攒工时赚取来的职场地位,早晚会被取代。

02

原地踏步转圈圈

在自我提升之路上,我之前很容易原地踏步转圈圈,转了半天也走不出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于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养成系偶像都读大学了,而我的能力和水平还跟吃了防腐剂似的一成不变。

当然,吃了防腐剂的不止我一个。前阵子被甲骨文这座北京最大的养老院「遣散」的那一大批员工吃得比我还多。于是在别人奔跑前进的时候他们只会喊:原地踏步,走!


那么在自我提升之路上,到底怎么才能从原地踏步→一路小跑→撒丫子狂奔」呢?

一句话,别把自己当人。

别误会,不是让我们去当「社畜」,而是希望大家能换个思路,把自己这个个体转换成一个「产品」甚至「小微企业」这一点我是受到了梁宁产品观的启发。

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可以思考:

  • 目前的版本有哪些问题?

  • 用户反馈(领导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是什么?该怎么处理?

  • 面向的目标群众有哪些(服务谁)?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

  • 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我这个产品?

  • 出现bug(工作失误)后该怎么应对和处理?

  • 该怎样迭代升级?

……

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微企业,可以思考:

  • 行业趋势大环境如何?

  • 如何提高公司软实力+硬实力?

  • 要为哪类客户提供服务,哪些客户是核心资源?

  • 如何成为这个行业的头部?

  • 如何打造品牌和口碑?

  • 商业变现模式有哪些?

……

这种思路转换有两个优势,一是能让大家从「自我」中跳脱出来,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自己,避免情绪化和主观性对自我评价的干扰。二是能方便大家量化自己的改变,通过审视1.0版本、2.0版本、3.0版本的自己,不断打磨和优化。

有人说这不就是「自我提升」嘛?没错,本质上确实如此。不过,语言可以决定思维方式,「自我提升」这个词的着眼点还是作为「人」的个体,我们人类这么事儿逼,很容易受情绪和芝麻大点的小事干扰,动不动就觉得自己委屈和不容易,但一旦说成产品升级和企业发展,使劲虐不心疼!

03

计划「又大又宽」

每个人都有至少一张附有deadline的计划表,然后拖到dead那天。

100%完成计划的是大神,70%完成计划的是牛人,50%完成计划的是精英,30%完成计划的是正常人,而10%完成计划的是之前的我。不瞒大家说,2016年的计划我到现在都没完成。

拖延了这么多年,我发现一个问题:之前制定的计划特别笼统空泛,丝毫唤不起我的行动力,看完我只想把它扔到一边。

我把这种计划表称为「又大又宽」型计划表,看起来很「丰盛」,但没啥营养。

什么是「又大又宽」的计划呢?

简而言之,就是做的计划表不够具体,太过宽泛笼统和粗糙,「颗粒度」太大,执行人(我)消化不了。

比如说,之前在制定计划时,为了图省事,我往往一句话概括了之:

  • 提交一份上周的会议报告

  • 和技术碰一下需求

  • 每天跑一会儿步

这种就是典型的「又大又宽」型计划表。看了之后我在潜意识里会觉得这个任务不简单,得好好想想具体每一步要做啥,比如碰需求是碰哪个版本的哪个细节?如何委婉的说服技术别砍这个需求?希望最终实现什么样的效果?约在哪个时间段能保证技术不发火?

这么想一圈,觉得好麻烦,算了还是别做了。


那我后来是怎么改进的呢?

很简单,只要把宽面换成毛细计划分解分解再分解就好了。比如「和技术碰需求」这个计划就可以分解成:

  • 跟技术约在下午5点的休息区碰面,具体讨论5.0版本的feed流展示问题。需求是在APP首页显示十条消息,前五条消息按照阅读量排列,后五条按照评论数排列……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画面感?虽然做计划时要多写几行字,但执行时大脑只要根据指令无脑执行即可,大大节省珍贵的认知资源。

我们只有一个大脑,它虽然历尽千辛万苦从爬行脑进化出了大脑皮层,但人类也越来越事儿逼,它还远远跟不上我们那么high的节奏。

大脑处理任务的方式是单线程的,要么「思考做什么」,要么「立即行动」。当我们在计划表上详细列出步骤时,就为大脑扫清了「思考该做什么」的障碍,自然就能无所顾忌的去行动。

04

疯狂「输入」但从不「输出」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处理信息的过程,步骤是「输入-处理-输出」。

在我们这个「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堆起来能修一座长城的年代,只要愿意,往大脑里输入内容简直跟吃个包子一样简单。

无论是阅读文章还是书籍,听音频还是上网课,本质上都是在输入内容。这原本只是学习的最基础步骤,而我之前就是简单粗暴的吸收知识,但不吐出来。就这样只输入不输出,愣是把大脑变成了一只爱屯粮的仓鼠。

为什么不愿意输出呢?

因为输入比输出更简单、消费内容比生产内容更轻松啊!可惜,越是轻松的事情越没什么学习效果。

我发现,如果只是把看到的内容一股脑全塞进大脑里,不加以归纳和整合,那信息与信息之间只是零星碎片,而不是一张紧密联结的知识网。

浏览 (1319)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网站编辑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