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好禾虫养殖业的发展,沙仔岛的土地整治项目创新采用了高低田的设计,构建了种养结合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别小看这禾虫养殖地,它不仅是我们环境质量的‘晴雨表’,更是村民致富的金钥匙。”沙仔场党支部支委黄三和说。据了解,沙仔岛留有近500亩的连片禾虫田,即便是禾虫集中出产的大潮期,其市场收购价格也高达110元/斤。
低田建设工程主要规划了莲藕塘、水稻田两个板块,完成收割的水稻田、莲藕塘可成为了候鸟停歇觅食的去处。“期间,我们主要实施了平整土地、完善灌排设施、加固田间道路、打造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将岛内零散分布的旱地、坑塘水面、园地、农村居住点用地等土地改造为规模化水田。”三江镇副镇长钟华仲表示。
如今,该项目共整治土地2455亩,提质改造新增水田约1700亩。另外,该岛还建设了15公里的田间路网、计划新修5座泵站、栽植约1万株防护林木,以及配套建设了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如驿站、泵房、路灯、标志牌、农桥等,构建起“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条件,并建成了规模化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2019年,该岛的水稻种植亩产达800多斤。
此外,高低田的设计还利用了低田的吞吐调节能力,提升岛内蓄滞洪能力,减少水旱、土壤盐渍化等次生灾害。同时,为了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沟渠、护坡等田间基础设施尽量采用生态土质夯筑而成,进一步提升项目区灌排能力。
“利用水田垦造、优化农用地布局,我们通过从原承包户流转集中耕地的办法,可以解决原来田块破碎化及土地撂荒等问题,提升项目区内农用地产能等级,打破粗放种植模式,使土地流转实现集中经营、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放大土地综合整治‘造血’功能。”钟华仲表示。
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沙仔岛上唯一的村落沙仔场民宅区位于岛中心,由东向西横贯而过,从村口到村尾不过三四百米。过去,沙仔岛曾是原新会(县)区的知青农场,岛民从各地迁移而来,投身于农业开垦生产事业中。
“沙仔岛散发着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邱岳华说,岛内保存着完整的侨乡文化、知青文化和疍家文化,现有农民房140间,空置率为50%,其中有30间为农场集体所有。“侨都锦田”第三期正是围绕村居环境改善以及而村落生态系统修复而开展。
李友合介绍,第三期工程主要分为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美化绿化广场民居、开展乡村水体和鱼塘生态治理、新建或改造农村公厕四大方面。其中,乡村水体和鱼塘生态治理将配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打造污水防护净化湿地,维护岛内水体清澈、水质清洁。
根据三江镇制定的《沙仔场民房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日后的村居空间布局建设将采取“平台化运作,产业链运营”的开发模式,打造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户外休闲、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创意空间,满足“能生产的美丽,能观光的农田,能运营的农事产业”的要求,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与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项目实施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钟华仲补充表示,项目后期运营拟运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可打造乡村乡创生态旅游示范区,带动当地及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同时,对农田、湿地、水体等不同生态环境的修复,有利于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涵养与生态保育的核心功能。据了解,该岛现今的生态修复面积目标完成率达到89%以上。
按照“河心舟,舟中田,田成景”的愿景,江门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侨都锦田”项目,未来沙仔岛可促进生态与农业、旅游、科普教育、历史文化等深度融合,真正成为集农业生产、生态景观、乡村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示范区,为我省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