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珍妮的画像》系列作者莫迪里阿尼,有个“怪癖”,画的许多成年人的肖像只有一只眼睛露出来。
问其有何用意,他说:
“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双眼都用来盯着别人和外边的世界,难以自检。所以,我们应该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难免都会有错误的时候,不能只盯着别人的缺点,审视自己,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认清自己,才能成长。
人生就是一个自己与自己较量的过程,不断的自省,从而重新认识自己,是每次较量的开始。
-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鲁迅先生在他的《鲁迅全集》中,就有许多文章都是他内省的产物。
在他与朋友的书信中,更是对自己的弱点无情“解剖”。
比如在他给好友李秉中的信里有这样的话:
“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我之所以对于和我往来较多的人有时不免觉到悲哀者于此。”
经过深刻的自省,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虽然暂时不能战胜,但他对自己的言行更多严格的要求,唯恐传染别人。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那些认真审视自己、时刻反省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觉悟。
记得读书的时候,看过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在街角的小店借用电话。
电话打通后,他用一条手帕,盖着电话筒。
然后说:“是王公馆吗?我打电话是想应征园丁工作的,我有很丰富的经验,相信一定可以胜任。”
电话那头的接线生说:“先生,恐怕你弄错了,我家主人对现在聘用的园丁非常满意,主人说园丁是一位尽责、热心和勤奋的人,所以我们这儿并没有园丁的空缺。”
年轻人听罢,便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可能是我弄错了。”接着便挂了电话。
小店的老板听了年轻人的话,便说:“年轻人,你想找园丁工作吗?我的亲戚正要请人,你有兴趣吗?”
年轻人说:“多谢你的好意,其实我就是王公馆的园丁。我刚才打电话,只是为了自我检查,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合乎主人的标准而已。”
只有学会自省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的园丁;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通过总结自己的荣辱得失来激励自己、改进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
如何自知之明?
除了时刻审视自己,别无二法。
审视自己,就要把自己全方位展开,做一次灵魂上的检阅,然后痛快淋漓地向浅薄的自我、虚伪的自我乃至卑劣的自我告别,割去这些灵魂上的“肿瘤”。
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自己,人生才是真的了不起。
自省,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超越。
02
-
聪明人和愚蠢人的区别是,聪明人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
《孟子》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之道。”
偷鸡者却说:“那我就每月偷一只鸡吧,等来年再停止偷鸡。”
对此,孟子说:“既然已经认识到了偷鸡这种行为的错误性,就应当立即改正,怎么还要等到来年再改正错误呢?”
故事中的偷鸡者,正是因为不懂得反省自己的过错,才不能即刻改正。
正如人们常说的:
“聪明人和愚蠢人的区别就是,聪明人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而愚蠢的人同样的错误犯多次,甚至是屡教不改。”
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听着简单,做到实则不易。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批评,第一反应总是强调客观,怨天尤人,甚至辩解过失和错误每个人都会犯,不足为怪。
但凡有这种千方百计粉饰错误的做法,都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一定是还会再犯错的。
犯错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正视自己的缺点,如果总是采取鸵鸟埋头式的讳疾忌医,就可能小错引发大错,量变引起质变,最终无法回头。
只有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正视自己的不足,竭尽所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才能不会让同样的错误重复上演。
03
-
成功的人都离不开自省。
法国著名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之后,他的墓碑上工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兰塞姆的手迹是什么意思呢?
有位智者是这样解读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至少有一半人可以成为了不起的人。”
这足以体现反省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意义。
世间万物,都要经过某些标准去衡量,才知道究竟。
正如一样东西,用秤称过,才知道轻重;用尺量过,才知道长短。
而一个人只有经常自我反省、自我检查,才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1年,高晓松因酒驾入狱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