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13、125、1852,这是一组温暖人心的数字,它们分别是截至今年7月,广州全国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省道德模范、市道德模范、市级以上身边好人的数量。此外还不得不提两个数字,1和174——钟南山获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广州累计17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人数居全省各市首位。
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正是这批生活工作在平凡位置上的不平凡市民,用他们层出不穷的高尚情操和动人事迹,每天壮大着“文明广州”的道德力量。
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84岁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有关这一表彰的报道迅速在中国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了数以亿计的点赞和评论,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被网友们亲切称作“中国人民的钟南山”。
道德是城市的文化内核,模范是城市的精神坐标。近年来,广州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广州好人”“最美家庭”“最美的哥的姐”等典型选树和“广州榜样”发布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群众认可、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先进典型。去年,广州地区3人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们分别为广东省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副局长黄桂祥、原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王磊和广东交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吴汉杰。
广州市通过建立市、区(市直单位)、街镇、社区(乡村)四级好人推荐制度,出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审工作实施办法,常态化开展先进典型的发现和培育工作,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弘扬社会良好风尚,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还建立广州榜样发布厅,举办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开展“道德模范巡演巡讲”,让道德模范形象广为人知,成为市民熟知的“明星”。
目前,广州已建立33个好人工作室,服务对象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癌症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为主。如“徐克成关爱健康工作室”定期开展专家义诊、健康讲座、爱心救助活动;“尚丙辉关爱外来人员工作室”帮助解决外来农民工、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生活问题等。
广州新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不断涌现,好人队伍不断壮大,道德力量转化为羊城市民向往文明的追求,推动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道德“明星”在身边
敬业奉献:为摘掉“乙肝大国”奔波的白衣战士
骆抗先当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中国曾是“乙肝大国”,但我们身边却有这样一个人,他毕生奋战在乙肝一线,以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为己任。他就是我国乙肝泰斗、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骆抗先。
“我没有那么伟大。但你问我是不是个好医生,我肯定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一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名医骆抗先认为,自己大半辈子只是做着心中“分内”之事。从医60多年来,他救治了数十万乙肝患者,无一纠纷,垫付药费和资助旅费不过常事。行内还流传着佳话,为照顾远道而来的病患,这位“骆爷爷”不限号。
每天上班早到1小时、晚走1小时,这是骆抗先几十年工作形成的习惯。凌晨2时许他就起床读文献、写文章,在家书房伏案工作到早上6时,再打着手电筒出门上班。“我的号不要限,病人大老远来,带着痛苦来,不能让他们带着痛苦回去。”慕名找骆抗先看病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为了不让他们白跑一趟,他每次都要看完全部挂号病人。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朴实劳动者
黄式水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14年前,从江西上饶初来广州务工的黄式水急性胃穿孔,幸得增城区人民医院的及时救治,渡过难关。当时30岁的他,初来广州积蓄不多,欠下一笔2900多元的医疗费,留下一句“我会回来还钱的”便离开医院。14年后,勤劳朴实的黄式水坚守承诺,务农打工攒够医疗费后,辗转千里,如数归还欠款。
一句“我是回来还钱的”感动社会,黄式水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行为引来各方点赞,成为诚实守信的典型代表。人们评价说,他因善良与厚道,成就了高贵的自我。他却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却在广州感受到家的温暖。”
孝老爱亲:四位患癌老人身边的巾帼强人
吴汉杰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广东交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吴汉杰在24岁那年成为一名警嫂。此后10多年,她在工作生活中传递好家风,悉心照料先后患癌的父亲母亲、公公婆婆,支持丈夫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无怨无悔。
这位家中的好女儿、好妻子、好媳妇、好母亲,在职场上则是交通运输部专家库专家,高级工程师、甲级造价师、高级政工师,基建项目少有的“女强人”。不同的人生角色,吴汉杰切换自如、出色。
助人为乐:反哺乡梓的南粤新乡贤
黄桂祥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年来,广东省税务局第三分局副局长黄桂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乡亲们找到了一条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致富路子,被誉为“南粤新乡贤”。
从1999年开始,他选择偏僻落后的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林屋村尝试扶贫,先后栽种茶花、杜仲、肉桂等山林作物,并通过引荐技术员,指导村民改种易生快长的春桃、板栗和其他果树500多亩,3年后喜获丰收,全村平均每户增收近万元。
他还因地制宜,引导罗坑镇利用连片的山林发展生态茶叶。近年,罗坑镇茶叶生产收入已占全镇GDP的5成多,茶农收入人均超过2万元,是六七年前的10倍。